top of page

化妝與卸妝,澎湖島嶼妝容

June 1, 2019

|島覔專題|

牛心山空拍.jpg
赤馬牛心山與心型石滬

澎湖的地理區位、海岸型態、地形地質造就了澎湖群島相當豐富的地景資源,賦予特殊且多樣的觀光遊憩潛力,但也因此在過去發展觀光的過程中,某些程度傷害了澎湖敏感且脆弱的地質。澎湖的開發方式應與台灣本島不同,以台北為例,大多數的開發行為應該都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環境傷害,因為台北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都市狀態,但澎湖不同的是,珍貴的地景可能因為一個工程而造成無法回復的景觀謀殺。

 

地景是澎湖重要的特色,無論是多變的地形地質景觀、多樣的海洋遊憩活動、獨特的農漁產業聚落、豐富的人文宗教信仰等都呈現澎湖與海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為充分營造澎湖島嶼景觀美學形象,必須強化在地的認同感、歸屬感與光榮感,因此無論是人文環境的營造或地景風貌的活化再生,都應以減法的方式重新思索,回歸紋理的延續與構築,使島嶼發展有所本,將文化的傳承與地景吸引力深入基底,在軟硬體各面向逐一堆疊呈現。

 

澎湖有非常好的地景,也有因都市發展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新舊空間,因此無法用一套標準來適用於澎湖所有的空間,將建設比喻成化妝的話,有些人化了妝會有亮麗的外表與精神,但有些人素顏時則會呈現出一種脫俗的淡雅,離島就是如此。因此,澎湖未來的島嶼妝容應依地域性質、開發狀態、發展潛力等要素分成舊城區、新社區、內海、本島三鄉、離島等五個層次,發展重點說明如下:

舊城區-強化歷史紋理,形塑馬公特色商圈

馬公市商業核心區域,包含中央街、中正商圈、文康商圈到篤行十村所圍繞而成的環狀商圈潛力發展場域,上述皆位於馬公舊城區,且都有各自的特色,如中央街是澎湖最早形成的商業聚落,有十數條巷弄穿插其間,日治時期,中央街更是商業中心;中正商圈是澎湖最熱鬧的一條街,商家也最密集,集合了最多澎湖產業及伴手禮店,是觀光客來澎湖必去的商圈;文康商圈是著名的早餐街,未來文康市場都更後,將有商場及電影院進駐,勢必成為商圈的一個亮點;篤行十村是全國最早形成的眷村,結合了歷史文化與人文地景的特色。

 

這些都是形塑馬公特色商圈的重要資源,但目前卻未被賦予適合其區位的空間機能,造成許多空間閒置,沒有將四個商圈有效的連結,故無法顯現其休憩、產業活動乃至於觀光之實質效益,實屬可惜。為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及有效串連基地周邊景點,建議盤點現有土地資源,營造良好的開放空間提供市民及遊客在商業核心區有停留休憩的場域,並可藉由商圈形象的營造,建立馬公市主要商圈的品牌形象。

馬公舊城區.jpg
馬公特色商圈形塑與舊城區步行路線營造
新社區-營造城市建築美學

馬公新社區聚落是指西衛、朝陽、陽明、西文、東文、案山、東衛、石泉、前寮等區域,本區為馬公市目前最主要的新住宅區,近年來,櫛比鱗次的建築物一棟棟的蓋,有住宅、商店及民宿等機能,但目前的建築設計並沒有發展出一套適合澎湖的建築景觀美學。

 

早期的澎湖建築在特殊的氣候環境與在地材料(咾咕石、玄武岩、swa石)的使用下,發展成有島嶼自明性的建築型態,也是澎湖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但隨著材料及營造工法的轉變,澎湖的建築形態早已和台灣本島城鄉的建築形態無異,其實這是目前台灣所有離島面臨的課題,也就是說,已經沒有發揮出島嶼建築本身應該呈現出的特色,相當可惜。

 

試問,在現代的我們所得到的有價值的建築物大多是明清及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物,但在100年之後,我們留給下一帶的會是什麼型態的建築樣式,會有價值嗎,或是淪為年限到了就被拆除重建的水泥盒子?無論地點在哪,建築永遠是城市美學呈現的關鍵元素,一個城市需要營造好的新建築,更新舊的建物,恢復有歷史價值的古厝,才能使城市有多元樣貌的存在,因此新社區應以建構人文與環境永續價值觀為目標,營造島嶼城市建築美學 ,留下最寶貴的建築人文資產。

五德社區_180918_0005.jpg
講美社區_180918_0008.jpg
澎湖傳統建築美學
IMG_0816.JPG
IMG_0813.JPG
澎湖新建築應適當的加入澎湖傳統元素
內海-內海六據點地景營造

澎湖內海擁有豐富人文、綠帶、海洋景觀資源,且無大規模開發,保有多元樣貌及原生景觀。但如果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內海整體景觀環境空間的發展,仍舊可以發現存在有基礎公共設施分散、門戶意象不明確、景觀遊憩資源分散、缺乏凝聚力及串聯、觀光遊憩據點整體氛圍未具體塑造自明性等課題。

 

上述提到具有潛力的遊憩資源,如槍山尾、白觀音、龜山、牛心山、大倉島等地點尚未被妥善規劃,是內海遊憩軸帶上的斷點,整體執行作法應藉由縫補觀光遊憩的斷點,創造澎湖內海新亮點,並且以永續、低碳、慢活、環境體驗、地域特色塑造澎湖發展。內海系統初步可分為2條動線,一條是從中正橋至跨海大橋(203內海景觀軸帶),另一條是橫礁到赤馬(竹灣濱海藍綠軸帶)。

 

203內海景觀軸帶的景點較分散,應利用槍山尾及白觀音的區位優勢,創造不同其他地區的遊憩行為。竹灣濱海藍綠軸帶的景點本來就很豐富,可透過龜山及牛心山的規劃,讓此段遊程更為完整。另外,透過檢視內海周邊社區重要產業資源,推動樂活、漫遊與深度社區觀光旅遊區塊,配合內海系統整體遊憩軸帶的發展趨勢,挖掘社區多樣化觀光休閒特色資源,營造整體優質遊憩環境,配合遊客停留的節點,以觀光發展角度提出旅遊據點應與社區形成面狀的遊憩空間。

總規劃2.jpg
澎湖內海六據點地景營造
本島三鄉-強化農漁村人文特色與故事營造

近年來,推動社區深度旅遊體驗已經是各縣市政府的主要工作,希望透過發展社區產業,提高社區動能與提升經濟,並且創造社區共榮感。澎湖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傳統文化特色、特殊地質與自然生態景觀,再搭配澎湖當地因土壤氣候而衍生的特色農業,與因地理區位發展而成的當地傳統漁業技術,所形成的在地農漁村人文景觀,是發展休閒農漁村深度旅遊的重要資源。

 

也因為澎湖為海島地形,所以形成島上以漁業為主、農業為輔的發展模式,但澎湖因過度捕撈,面臨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及傳統漁業操作模式逐漸沒落。近年來觀光產業蓬勃發展,許多農漁民漸漸改變以往的觀念,開始結合觀光娛樂的內容,使傳統農漁業出現了新契機。為了適應島嶼的生態體系,居民發展出獨特的產業與住居文化。在漁業文化方面,為了獲取海洋的資源,漁民不僅發展出石滬、牽罟、紫菜採集等集體生產活動,也創造了近海養殖漁業;而在農業文化方面,湖西為澎湖最大的農業生產區,蘆薈、仙人掌、風茹並稱湖西三寶,鄉內還有菜宅、畚箕井、轆轤及八卦池等農業景觀,同時也推動農業與觀光結合,創造地方經濟繁榮。

 

澎湖本島三鄉(湖西,白沙、西嶼)不乏資源豐富的農漁村產業,以往在規劃時總是單點營造,並沒有整合社區發展區域特色,實屬可惜,因此,未來在規劃時應挖掘潛力產業亮點,強化各社區特色,加值地方產業推動。建議可優先考慮有在地產業的社區,並進行該區整體產業項目(如特色景觀及美食)發展潛力與相關配套建設推動方針,如能與各據點整合形成面狀的遊憩模式,將有加值效果,也可為地方帶來收入。

曬魚乾.jpg
曬海菜.jpg
澎湖農漁業景觀
離島-離島卸妝,復原離島地景特色

因為強調安全性及機能性的關係,早期澎湖的開發觀念大多以硬體建設為主,導致為澎湖建設了過多的水泥設施,並非水泥設施不必要,而是應該因地制宜的置入適當的營造方式與面積,在馬公市區的硬體設施可能對環境已經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害,但在離島則不然,因為便利而規劃過多的步道、涼亭、漁港、海堤、觀景台等硬體設施使離島(七美、南方四島、望安、虎井、桶盤、吉貝、員貝、鳥嶼、大倉等)原來的島嶼地景本質逐漸失去,也失去發展地景觀光的契機,而要恢復原有地景必須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

 

澎湖離島的卸妝(減法)是必須要的,因此,未來離島在進行規劃時應以設施減量(離島卸妝)為主軸,移除非必要的硬體設施,透過留下適量且實用的休憩空間與景觀步道,增加自然景觀呈現澎湖離島本來擁有的面貌。其次,檢視離島自然環境資源及人文特色,針對各離島特性以尊重土地與海洋的態度發展海上遊憩活動,找出特有的語彙與元素,強調特色並營造人、活動與設施間最友善的空間,適度將離島景觀特色轉化設計元素,以地景為場景、軟體活動為主、硬體設施為輔,將不同離島的不同性格置於整體發展構想中,創造離島獨特觀光意象,加強整體之視覺印象,呈現出各離島獨有之特色。

IMG_0070.JPG
IMG_0818.JPG
過多的硬體設施破壞澎湖離島的地景

綜上所述,澎湖縣應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景觀資源及人文條件,結合地方自然環境景觀發展觀光產業,以其獨特之自然條件、常民生活、結合農漁村內各產業活動及內海地景計畫,透過化妝與卸妝,妝點不同的島嶼面貌,並發展獨特的觀光模式或產業發展的策略,形塑特殊的地景風格,提供多元而且特殊的活動,有限度的滿足不同人從事不同活動的需求,透過妥善的規劃,回復澎湖的島嶼狀態。

  • Facebook
歡迎追蹤分享「島覔解方」粉絲專頁,每天都會分享最新的設計內容~

Image copyright:島覔解方
Edit:島覔解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