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鐵花窗應用於VI識別系統

August 1, 2019

|島覔專題|

1.jpg

鐵窗花,又稱為鐵花窗、鐵窗花、花式鐵窗、窗戶柵欄及窗臺護欄,是台灣早期常見的建築構件,具有防盜、保護內部空間的功能及裝飾性的鐵窗。

鍛鐵(Wrought Iron)具有韌性、延展性、耐腐蝕、易焊接的特性,在15世紀的時期被引進西歐,以製作武器或手工具為主要用途。當時建築的鐵窗花是防止被攻擊及侵入所建造,而隨著知識水準的提高與穩定的生活而逐漸轉變裝飾性的用途;直到18世紀60年代,原材料鍛造需求達到巔峰,在當時家家戶戶的欄杆及門窗都充斥著華麗的裝飾。


在日治時期的建築發展過程中,西方的裝飾圖紋跟隨著頻繁的貿易往來而傳入台灣,而當時鐵窗的形式,除了垂直,水平、圓形、半圓弧形等基本幾何型態外,逐漸演變出繁複的「具象形」,如:花、草、葉等「自然形」。1950-1970年代,吸收了歐美的最新觀念,跟上時代最尖端的設計概念,同時又有足夠的經濟做後盾,於是完成了許多戰後的現代建築風格,這個時期金屬的運用充滿工業造型的美感,雖然使用鋼筋水泥,卻完成了各種細緻的裝飾立面。

早期台灣鐵窗花在結構上以黑鐵為主要材料,因為黑鐵容易彎曲的特性,於是在欄杆、門窗等裝飾上多了許多的渦卷裝飾,可以熱作手製或以金屬造型器冷作彎曲,與廟宇與洋樓的建築特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到了1950年代,鐵窗開始被加入色彩,以暗紅色為主;直到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因此在當時鐵窗的主要特色除了美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防盜的功能。1990年代,鐵窗與製造的師傅逐漸消失,因為安全性的問題,材料也逐漸由白鐵(不鏽鋼)取代傳統鐵窗。

鐵窗花的造型讓街道與巷子有了不一樣的景觀,多樣的造型提供了不同的感受,在台灣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也可以說是有相當原創精神的在地作品,早期是一個家族地位的象徵,或是一個單純的裝飾,演變至今,已成為台灣巷弄裡頭的獨特景色。

山脈、梅花、方塊、或是巧妙的藏進姓氏,鐵花窗的風格越來越多變,細膩而優雅,每一幅手作窗都是師傅精心的藝術品。從眾多的鐵窗花可以發現,有的鐵窗花所代表的意象很清楚,有些則是較難以了解窗花的意思;前者的窗花都是客製化居多,所以紋樣上較為具體,後者的窗花大部分都是由當時的師傅憑藉自己的想法來製造,因此都偏向於花紋、簡潔彎折線條且抽象的紋樣。台灣的花窗承載著許多人的共同回憶,也是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份。

從島覔針對鐵窗花的深入研究可以理解,鐵窗花在台灣人生活中曾經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藝術,也是自己對美學的表現方式,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家庭裡最早存在且最親近的藝術品,將藝術帶入現代人生活的環境裡,讓人習慣藝術、接近藝術,到最後喜歡藝術。因此,島覔這個月的專題以「鐵窗花」為發想, 透過鍛造、彎折、點線面的轉化,設計出最符合台灣精神的標誌。

設計流程.jpg
標誌設計-1.jpg
標誌設計-2.jpg
標誌設計-3.jpg
標誌設計-4.jpg
標誌設計-5.jpg
標準色.jpg
輔助色.jpg
輔助圖紋.jpg
文創.jpg
文創-2.jpg
  • Facebook
歡迎追蹤分享「島覔解方」粉絲專頁,每天都會分享最新的設計內容~

Edit:島覔解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