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澎湖傳統建築立面型式語彙轉變

September 1, 2019

|島覔專題|

西洋式建築立面.jpg

由於季風強大與海風鹽分高,所以早期農作物常因此無法種植,先人為了克服困難以硓𥑮石砌成高牆形成現今澎湖群島內常看到的菜宅;由於地質樣貌與海灣地形的地質情況,當地早期的建材也都是使用硓𥑮石與玄武岩就地取材使用。


建築工法的進步,引進了先進的鋼筋混凝土造與鋼構造建築,當地人也漸漸地減少使用硓𥑮石做為建材,也因現今此石材採取難數量極少,再加上工法的失傳,硓𥑮石的建築語彙也慢慢地從現今澎湖建築型式中消失,並慢慢改變其原有的樣貌。雖然新式建築型態在空間利用與活用上有著更適合居住的發展,但以地方特色建築環境而言,或許現今的建築,如換厝、新式透天厝等都已不再有當地的風味,就連傳統住宅因新工法技術與新材料上的更新,演變成傳統宅厝整修時也利用新式的手法,如油漆、彩繪等,已讓外來客與當地年輕人忘卻當初澎湖原本純淨的建築色彩。

在傳統櫸頭型式的住屋型態時期的研究中,不難看出先民來澎湖開墾初期的艱辛,住屋型態雖承襲閩南傳統合院型式,但在材料的選擇與使用上,則採因地制宜的方式就地取材,而演變成合院型式,在材料選擇上則使用硓𥑮石、黑石、煞石與灰泥等建材,一方面減輕開墾初期的民生負擔,發展出具有「地方性」的特色住宅型態。伴隨著民生環境的品質提升、新建材和技術的傳入與人口慢慢增長的空間需求,才衍生出磚坪形式與後期的大厝身二樓化的空間型態,但在內部空間的安排與層級關係仍依舊保持著傳統空間位階的觀念,而居民的信仰觀念也依然存在於住屋的生活空間之中。

一落四櫸頭的傳統合院形式
 

澎湖傳統民宅規模型式可以為一落四櫸頭為大宗,以此型式之合院最為普遍。牆面裝飾大致利用砌磚砌法與材質區分來呈現整體民宅美感,通常利用半截堵的手法在正壁面作呈現,牆面磚砌可分為丁砌與斗砌兩種組砌方式,另一種牆面的作法是以「壓花」作為牆面的裝飾方法,首先將厝身內牆的「土鑿磚」牆表面噴濕,再以事先準備好的模印烙印至牆面上。而一般民宅依材質最為正壁面上的裝飾與區分,通常以窗戶下緣為分割線,如圖1所示,下半部為硓𥑮石、玄武岩或砂石,窗戶以上做砌磚與其他材質等裝飾手法呈現合院正壁面。

圖1-2.jpg
圖1-1.jpg
圖1 以窗戶下緣為分割線的建築立面處理手法

門樓為入口前的門面,形式有八卦頭、三山樓、師公翹與簡式師公翹等形式。有的門樓上方於兩側間仔的空間處理成磚坪,以利曝曬漁獲的空間,稱之為「前坪磚」(或牆頭坪),門樓有如民宅之門面,故可從門樓看出使用者的家境狀況或姓氏行業等裝飾元素。

傳統櫸頭形式.jpg
圖2 傳統櫸頭型式裝飾元素
櫸頭調查.jpg
圖3 傳統民宅立面形式

日治時期樓仔厝

 

日本治理台、澎時期,因受到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式建築的影響,充滿裝飾性的立面造型出現於樓仔厝的正立面上,如山形牆部分的堂號文字、浮雕、線腳,拱形門窗的外框與拱心石,牛腿、水平飾帶、釉瓷面磚、柱式等元素。但澎湖當地的樓仔厝對於這些裝飾元素並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裝飾元素全由工匠與屋主喜好或仿效其他西洋建築的裝飾手法,取其喜愛加以組合而成。


早在清朝時期,中國許多城市租借給外國或開放為通商口岸的區域,時常出現許多西洋式建築,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使一向封閉的中國社會,進而感受到外來文化所帶來的衝擊。而澎湖當地仿西洋式樓仔厝出現的時期較晚,於日本統治時期才慢慢出現此類型住屋,由於當地工匠多半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因此樓仔厝的裝飾元素多為仿效他人作品或擷取部分元素拼湊而來,呈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藝術

仿西洋式樓仔厝裝飾元素.jpg
圖4 仿西洋式樓仔厝裝飾元素

現代樓仔厝

 

日本統治台、澎時期,為了能夠長期管理台灣而引導日本商行至台灣進行開發,而在後期更加導入了混凝土的營建技術,鋼筋混凝土的營建技術剛引進時期,最先用來建造學校、車站、醫院等公共建築上,而在大約在光復十幾年(西元1960年)才慢慢地大量引用到澎湖當地住屋民宅中。現代的樓仔厝與當時光復時期因應人口所建造的國宅,都從強調充滿裝飾意味的造型元素,紛紛改成簡潔、單純的正立面造型,而內部空間則演變得更加彈性,並且多樓層化增加空間的機能性與便利性,這種現代化的營建技術,徹底改變了原本傳統起厝時所需耗費的物力、財力與準備時間,並又為建築型式建立了新的里程點與分水嶺。

現代樓仔厝的平面型式,因為受到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成長影響,呈現兩大類的發展。一種是由傳統櫸頭型式轉化而成的平面型式,另一種則是以現代機能主義為主的平面型式,前者出現時期較早,其特徵大約為雙落水斜屋頂的造型立面,大部分都是由大厝身二樓化轉變而來,捨棄中間深井空間,並將其改為露臺使用;後者出現時期較晚,跟著鋼筋混凝土慢慢普遍後出現,也因為時代的變遷在國共內戰後大量居民撤回台、澎,因人口增長迅速,而演變成後者以機能與空間需求為重的平面配置,如後期的現代樓仔厝,與因建商或政府做建造的國宅都屬於後者的平面配置,而後者因鋼筋混凝土的普遍,在構造上則變成與現今相同的柱、樑、版的結構系統的加強磚造,並且屋頂逐一演變成平屋頂,住宅配置與動線上,朝向高樓層發展,使空間更富機能與變化。

大厝身二樓化-2.jpg
大厝身二樓化-1.jpg
圖5 大厝身二樓化型式的住屋

正立面外牆因時代的變遷,已將過去裝飾元素過多的情形進而演變成簡單化,大部分的建築立面多是呈現灰色的洗石子牆面,有些講究人家會將洗石子牆面再飾以幾何圖形或線條,利用磁磚鋪貼或磨石子的方式為洗石子的立面添加了不同的效果與色彩;而現代住宅,因為油漆引入把彩繪也應用到外牆面上,以近年來所興建的房屋看來,似乎外牆油漆成為本地最流行的趨勢。

二樓民宅.jpg
圖6 早期樓仔厝立面形式
現代民宅.jpg
圖7 現代樓仔厝立面形式

台灣光復前期,擁有美援的資助,不但在台灣歷史上寫下新的轉折點,也在台灣建築史上開啟新的工程方式,從日本式的建築營造體系改變成美式的建築體系,從簡單化的逐步施工並修整設計與圖面,演變成依照詳細圖面進行細部施工,並且有規律地執行工地管理與工程程序。光復初期,因人民遷進的人口瞬間增長,導致傳統形式的建築型態已不敷使用,進而演變成現代樓仔厝的形式,不但空間型態因應居住者需求,並且更加賦予更多機能與空間彈性,而崇尚美式極簡的風潮,建築物外型從凡化簡,從原本仿巴洛克式時期的複雜古典元素,簡化而成以實用性質為主要目的的新式建築。依本文所探討,初步將澎湖建築立面形式歸納為八種類型,說明如下:

類型一.jpg
類型二.jpg
類型三.jpg
類型四.jpg
類型五.jpg
類型六.jpg
類型七.jpg
類型八.jpg

經過這十幾年間時代的進步與田野調查相比對,多數的傳統民宅皆已經過翻新。最大的差別在於外牆材料的使用與原本傳統建築材質中多有出入,代表這十幾年間因人文環境與科技的更新,演變成現今澎湖民宅的型態。多數外牆的裝飾與大歸壁的材質已演變成彩繪、洗石子、油漆居多,已鮮少有早期所留下的原始語彙(硓𥑮石、黑石、煞石與灰泥)。而多數保有傳統語彙的民宅合院大多已損毀,因此如何保存、翻新與新建出具有澎湖「地方性」特色的建築樣貌,這課題令人值得省思。

  • Facebook
歡迎追蹤分享「島覔解方」粉絲專頁,每天都會分享最新的設計內容~

Edit:島覔解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