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傳統建築立面型式語彙轉變
September 1, 2019
|島覔專題|

由於季風強大與海風鹽分高,所以早期農作物常因此無法種植,先人為了克服困難以硓𥑮石砌成高牆形成現今澎湖群島內常看到的菜宅;由於地質樣貌與海灣地形的地質情況,當地早期的建材也都是使用硓𥑮石與玄武岩就地取材使用。
建築工法的進步,引進了先進的鋼筋混凝土造與鋼構造建築,當地人也漸漸地減少使用硓𥑮石做為建材,也因現今此石材採取難數量極少,再加上工法的失傳,硓𥑮石的建築語彙也慢慢地從現今澎湖建築型式中消失,並慢慢改變其原有的樣貌。雖然新式建築型態在空間利用與活用上有著更適合居住的發展,但以地方特色建築環境而言,或許現今的建築,如換厝、新式透天厝等都已不再有當地的風味,就連傳統住宅因新工法技術與新材料上的更新,演變成傳統宅厝整修時也利用新式的手法,如油漆、彩繪等,已讓外來客與當地年輕人忘卻當初澎湖原本純淨的建築色彩。
在傳統櫸頭型式的住屋型態時期的研究中,不難看出先民來澎湖開墾初期的艱辛,住屋型態雖承襲閩南傳統合院型式,但在材料的選擇與使用上,則採因地制宜的方式就地取材,而演變成合院型式,在材料選擇上則使用硓𥑮石、黑石、煞石與灰泥等建材,一方面減輕開墾初期的民生負擔,發展出具有「地方性」的特色住宅型態。伴隨著民生環境的品質提升、新建材和技術的傳入與人口慢慢增長的空間需求,才衍生出磚坪形式與後期的大厝身二樓化的空間型態,但在內部空間的安排與層級關係仍依舊保持著傳統空間位階的觀念,而居民的信仰觀念也依然存在於住屋的生活空間之中。
一落四櫸頭的傳統合院形式
澎湖傳統民宅規模型式可以為一落四櫸頭為大宗,以此型式之合院最為普遍。牆面裝飾大致利用砌磚砌法與材質區分來呈現整體民宅美感,通常利用半截堵的手法在正壁面作呈現,牆面磚砌可分為丁砌與斗砌兩種組砌方式,另一種牆面的作法是以「壓花」作為牆面的裝飾方法,首先將厝身內牆的「土鑿磚」牆表面噴濕,再以事先準備好的模印烙印至牆面上。而一般民宅依材質最為正壁面上的裝飾與區分,通常以窗戶下緣為分割線,如圖1所示,下半部為硓𥑮石、玄武岩或砂石,窗戶以上做砌磚與其他材質等裝飾手法呈現合院正壁面。


圖1 以窗戶下緣為分割線的建築立面處理手法
門樓為入口前的門面,形式有八卦頭、三山樓、師公翹與簡式師公翹等形式。有的門樓上方於兩側間仔的空間處理成磚坪,以利曝曬漁獲的空間,稱之為「前坪磚」(或牆頭坪),門樓有如民宅之門面,故可從門樓看出使用者的家境狀況或姓氏行業等裝飾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