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臺中市景觀特色與發展策略

October 1, 2019

|島覔專題|

臺中市.jpg

由於政治局勢的發展與各方民意的要求,中央政府在民國99年進行了全國行政區劃與組織的改組,臺中縣市也因此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民國99年12月25日,大臺中市正式展開了歷史的新頁。合併後的大臺中市,在面對當前全球化與國際化潮流,以及各國都市網絡化的趨勢之下,要如何保障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整頓環境景觀,提升市民整體生活環境品質,實為與提升城市永續競爭力之重要基礎工程。

合併後的大臺中市涵蓋了海岸、平原與山地資源,也包含了農業文化地景以及都市生活紋理等,其格局較以往為大。但延續多年的行政區劃與各自發展的與都市計畫,都形成著對合併後大臺中市制度與內涵的衝突與挑戰。

 

合併後的大臺中市幅員廣大,地形地貌變化多端,生物植被種類繁多,先民拓墾歷史悠久,都會風情別具一格,擁有豐富而多樣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依島覔之觀察,大臺中市具有鮮明可辨識的六大特色景觀性格:「山、海、溪、屯、港、都」。「山、海、溪」三項係指較偏向自然生態環境特色的景觀性格,「屯、港、都」則為較偏向人為文化環境特色的景觀性格。而這些景觀性格特色可綜合敘述如下:


(一)高度的地貌多變性
 

臺中市地貌涵蓋著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海岸、森林、溪谷、河階、斷層、農田、城市等多樣性的地形地貌,這些多樣性的地貌構成了多樣性的景觀資源。

大地構造.jpg

(二)多元的氣象景觀
 

臺中市行政區域由海拔3000餘公尺的高山寒原到濕熱的海岸河口,橫跨了寒帶、溫帶、亞熱帶等多種氣候帶。和平區的山區多處地方處於霧林帶,長年雲霧變換、氣象萬千。內陸丘陵的頭嵙山系與海岸丘陵的大肚山台地適宜觀賞日出日落,具備多元的氣象景觀。

植群帶.jpg

(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由臺中市多樣性的地景與不同的氣候帶交織,自然構成了多樣性的生物棲地與伴隨而生的生物多樣性,境內有兩座國家公園與多處國家森林遊樂區及野生動物保護區,此乃為臺中市發展生態城市的優越條件。

國家公園.jpg

(四)大肚台地與頭嵙山系形成了都會區兩側的自然天際線
 

大肚台地與頭嵙山系一為海岸丘陵,一為內陸丘陵,一西一東環繞臺中市都會區,形成都會區兩側的自然天際線,不只構成了視覺景觀上的主體,兩座丘陵台地恰似兩片「都市之肺」,也提供著都會區源源不斷的新鮮涼爽的空氣。

地理景觀.jpg

(五)高密度高架道路環繞都會與鄉野形成了人為天際線與門戶意象
 

由國道一號、國道三號、國道四號、高鐵、西濱61線、生活圈二號線、生活圈四號線,以及台鐵山線高架捷運,高密度的高架交通設施,縱橫臺中市全境,除已經成為市民抬頭可見天際線的一部份外,更形成了外地進入臺中市的入口門戶意象。


(六)由多元產業活動形成多核心生活圈景觀
 

臺中市的城鄉面貌並非均質或單核心的,而是混合了從一級產業、二級產業到三級產業同時存在鄰近空間的多元面貌,隨處可見土地混合使用且自成紋裡的多核心生活圈景觀。


(七)同時具有海港與空港的全球化城市
 

台灣各縣市,同時擁有頗具規模海港與空港的城市並不多見,而放眼成為兩岸轉運門戶的臺中港與清泉崗中部國際機場,更應肩負起作為大臺中市門戶意象的重要景觀任務。觀諸國際,具有港口的國際城市莫不致力於讓其海港成為融入城市生活裡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八)多元族群建構成強烈辨識性的文化與生活景觀
 

自古以來臺中的平原與丘陵地區便由平埔三族原住民(道卡斯族、巴則海族、拍瀑拉族)與泉州、漳州、福州、客家等閩粵移民混居,並與世居山區的泰雅族原住民相鄰。時至今日,閩、客、泰雅已經在臺中地區形成族群交融而又各具強烈辨識特色的三大文化與生活景觀。

早期原住民.jpg

(九)藍帶、綠廊、風道交織而成的自然人文風景
 

臺中市都會區由日據時期至今所逐步發展的13條帶狀綠地(綠園道),以及8條由北向南注入烏溪的水系,藍綠交織形成全台獨一無二且深具人文歷史意義的都會區風景,綠廊與藍帶又同時構成了可以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的都會風道,也是臺中市都會區發展生態城市的優勢條件。

水系.jpg
綠園道.jpg

大臺中市的景觀發展課題
 

大臺中市的景觀發展課題可概述如下:


自然生態景觀方面

 

(一)自然景觀、生物棲地與生態網絡的逐漸破壞與不連續
 

自然保育與土地使用互相衝突,造成城鄉綠地分佈不連續且無景觀生態系統規劃考量。由於缺乏系統性、連串性規劃,導致景觀資源破碎化。比如大肚台地,交通設施橫亙台地深入原有山林,完整綠地遭受切割,工業區開闢也未充分考慮台地景觀生態系統。


(二)海岸線景觀的衝擊與變遷


視覺與環境影響性高的火力發電廠、港口、垃圾掩埋場、西濱高架道路等改變著中台灣的海岸線景觀。忽略海岸動態系統,海岸沙丘生態系統因闢建公路而阻斷。海岸及各河口生態系也因工業區開發而破壞。漁港及海岸人工結構物浮濫,導致海岸景觀水泥化。


(三)農業景觀的持續破壞


由於農業發展政策不明,農業地景缺乏前瞻規劃且不斷遭受破壞。農地廢耕轉用農舍開發,破壞農業生產環境。都市地區不斷擴大,影響農村景觀生態品質。農業區內不斷出現各種雜亂工廠與住宅散置田園中,破壞整體農業景觀風貌。


(四)水域活動資源有待保育利用


此處所指水域資源有三大類,一是大型河川如大甲溪、烏溪、大安溪等。二是僅存區域排水功能的歷史性河川如柳川、綠川、梅川、麻園頭溪等。第三則是海灘海域,這些水域皆是可以作為水上活動的景觀資源,卻由於河川及海域污染嚴重,水域週邊環境劣化,並無法加以保育利用。此外,現存少數的埤塘與水圳系統遭受填埋破壞或荒廢,亟待有效積極管理,提升水資源及城鄉景觀品質。
 

人為環境景觀方面

 

(五)局部地區城鄉區隔不明顯,土地使用混雜、同質性高且無特色


城鄉聚落社區無秩序發展,破壞景觀,都市地區街道紋理不易辨識,非都市地區缺乏明顯參考地標。重要節點因違建、佔用等問題,衝擊門戶景觀意象。各式人為設施興建未與鄰近環境景觀相互調和,主要道路兩旁均有鐵皮違建阻礙視覺軸線,城鄉閒置空間缺乏管理維護,形成劣質景觀點。公有及私有建築缺乏在地特色,無法凸顯臺中市特有的景觀意象。


(六)大量且巨型的人為工程與建築物,造成天際線與山脈陵線之破壞


比如大肚台地上之建築開發缺乏管理,實質上已經破壞了特殊的台地崖線景觀,大坑與東勢丘陵地帶山坡地大量的建築群體開發,也破壞了丘陵原有的優美陵線。而都市化現象擴大,高架道路、堤防高牆等人為工程不斷瓦解著自然地景及生態結構。


(七)城市建設著重於視覺景觀工程設施,生態與文化背景不足


臺中市多年推動各項優質景觀改善工程,亦頗有成效,然仍偏向著重視覺景觀之改善,工程城鄉道路建設缺乏背後的生態及文化考量,為美中不足之處。此外臺中市也缺乏重要交通廊道之主題景觀軸線的建構,完成後之街道設施亦缺乏持續追蹤管理,造成局部城市景觀不佳。


(八)室內消費商業中心興起與露天街道生活的消失


傳統的街道空間作為市民生活空間的一部份,是老一輩市民的共同空間記憶,而隨著時代進步,生活形態改變,更多的日常生活成為純粹的室內活動,大型消費商業中心興起,更加速露天街道生活景觀的消失。


(九)閒置產業地景未能充分利用


由於生產環境改變,使得農、工、漁業之特色景觀逐漸凋零。農地廢耕、工業區廠房閒置、漁港船隻減少的現象十分明顯,然產業雖隨著經濟趨勢的脈動而凋零,但就景觀而言卻未嘗不是是轉向思考的機會。
 

生活文化景觀方面

(十)地方特殊生態與文化資源及產業地景未能發揮利用形成特色


臺中市有許多屬於各地方特殊的生態、文化及產業地景資源,特色農產比如:小麥、芋頭、香菇、稻米、水果等,亦或是民俗活動等皆未能形成有特色的動態人文景觀,也難以建構出文化慶典景觀廊道。珍貴的灌溉水圳文化景觀也未受足夠重視與保護利用。


(十一)傳統生活空間、地標建築與歷史建築和周邊環境難以融合


傳統生活文化空間,因現代化設施興起,其景觀保存面臨轉變,然由於大面積保存不易,僅能局部保存,傳統街區之空間因之景觀雜亂,缺乏協調一致之設計元素。此外,古蹟與歷史建築,面臨週邊環境景觀之衝擊,與周圍地區缺乏整體性空間營造,造成新舊雜陳、紊亂的舊城空間印象。

大臺中市的景觀發展策略
 

大臺中市的景觀發展策略應充分把握了大臺中市「山、海、溪、屯、港、都」的景觀性格特色後,從大臺中市深厚的文化創意資源與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兩大支柱為出發,在文化方面,希望能構築起「創意」與「經濟」兩大區塊,結合都會生活、藝文品味與流行創意,創造大臺中市的創意經濟特區與文化網絡。在生態方面,則希望構築起「氣候變遷調適」與「低碳永續生態」兩大方針,結合棲地保存、廊道串連與網絡建構理念,營造出低碳生活城市、永續自然生態的良好環境景觀。

本團隊提出大臺中市景觀空間發展策略主題如下:

一都二山  三河四川
五文化圈  六大特色

 

一都:大臺中都會區


二山:大肚台地與頭嵙山區


三河:大安溪、大甲溪、烏溪


四川:日據時期的老市區四川:綠川、柳川、梅川與麻園頭溪可稱之為老四川,而現今也已併入都會區共同發展的:南屯溪、筏子溪、旱溪、大里溪則可稱為新四川。


五文化圈:媽祖宗教文化圈、客家風采文化圈、泰雅原住民文化圈、水圳農業文化圈、都會時尚文化圈


六大特色:山、海、溪、屯、港、都為臺中市六個重要的景觀性格特色

景觀發展策略.png

四大策略主題的意涵可概述如下:


策略主題一「一都二山」: 邁向生態大都會的優越條件


台灣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甚少有兩座山丘圍繞,大肚台地與頭嵙山區提供了都會區生物棲地、市民休閒與都市冷島等生態城市的優越條件。


策略主題二「三河四川」: 潛藏人文歷史特色的水域空間


不論是有水力與灌溉之利的三條大河,亦或是流經都會與先民生活記憶共生的四條新舊小川,皆是大臺中市充滿人文歷史的獨特水域風景。


策略主題三「五文化圈」: 具辨識度卻又互相融合的文化熔爐


媽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泰雅原住民文化、水圳生活文化與都會時尚創意文化,每一個兼容並蓄的文化圈都是「生活即文化」的鮮明代表。


策略主題四「六大特色」: 獨特性與多樣性極高的景觀性格


「山、海、溪、屯、港、都」六大環境空間特色,互相交織且形成多處充滿變化的節點,為臺中市述說著獨特性與多樣性極高的景觀性格故事。

  • Facebook
歡迎追蹤分享「島覔解方」粉絲專頁,每天都會分享最新的設計內容~

Edit:島覔解方

bottom of page